文润德泽金更赤——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
发表时间:2024-03-13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4开年第一课,习近平总书记聚焦金融高质量发展。

  在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面对“关键少数”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这一重大课题,再次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反映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统一性,向我们指出了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研究和把握经济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及互动规律,强调要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

  2023年2月,他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开展基础研究既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激励。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创新生态,成为支撑基础研究发展的不竭动力。”

  3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他指出,民营企业家“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做到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

  10月,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他指出,“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将文化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作为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多次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

  所谓支点,在锚定、在赋能、在生发。

  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前进方向

  物质提供基础,精神引领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一致、共同发展的认识。早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他就意识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要“全党动手,全民动员”“把精神文明建设当作战略方针来抓”。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他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致富战略的重大内容之一”。在浙江工作期间,他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他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意蕴深刻,站在战略高度阐释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蕴含着深刻的方法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以文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定向领航。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用“两个结合”引领高质量发展方向,走出适合自己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文化赋予高质量发展新质新能

  2024年一开年,“压力”首先给到了各地文旅单位。事实上,在2023年,各地文旅产业作为恢复市场活力、打开增长局面的“先手棋”“暖场曲”已经各显其能、妙招迭出。

  2023年上半年“鲁C淄博”站稳“流量C位”,淄博用烧烤抓住游客的胃、用人情暖热游客的心。带动山东成为文旅市场“大赢家”,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助力经济跃升。

  2023年下半年“尔滨”横空出世,哈尔滨为“南方小土豆”拿出各种新玩法:冻梨摆盘、人造月亮、飞马踏冰、取暖驿站,本地人直呼“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仅2024年元旦期间,哈尔滨就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9.17亿元,特色冰雪文化旅游迎来新飞跃。

  近年来,见证了一个个网红打卡点、网红产品的兴起,目睹了一个个流量文创产业的蓬勃,亲历了一个个热点旅游目的地的人潮汹涌,不难发现,文化与产业的结合更加紧密,文化和经济的融合更加深入。

  2021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春晚舞台,迅速走红网络。作品将古典舞蹈与王希孟的代表作品《千里江山图》融合一体,通过舞蹈完成“江山即人民”的概念表达,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新的魅力。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以此为契机,相继打造出音舞诗画《忆江南》、舞蹈诗剧《诗忆东坡》等相关文艺作品,打造出一个又一个文化IP,既叫好又叫座。

  中国电影集团在2023年主动发力,参与出品并投放市场多部作品,《流浪地球2》《志愿军:雄兵出击》等频获好评,“好技术”与“好内容”双管齐下,LED虚拟拍摄、数字灯光、全景立体声等技术,助力电影场景逼真化,“文化+科技”贯穿电影创作全过程。

  2023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这样一个题目:“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人文经济学作为对“两个结合”的创新探索和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的生动实践,早已融汇在各地近年来的城市历史保护和城市更新中。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要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老城改造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双轨并行,不断朝着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前进。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再次提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上海厚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文化与经济交相辉映,文化繁盛、经济繁荣,共同铸就上海城市新文明。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强化文化赋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从人到产再到城,文化让三者融合共生,为发展赋能助力。

  文化培育高质量发展文明新形态

  2024年1月24日,国家大剧院,由中法两国艺术家共同演绎的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拉开中法建交60周年庆祝活动帷幕。

  从“凡尔赛宫与紫禁城”展览到法国音乐剧巡演、中国彩灯节,今年中法双方将举办涵盖表演艺术、文化遗产、旅游推广等领域的数百项活动。

  长期以来,文化在中法两国关系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早在2003年,两国就开始互办文化年,每年举办的“中法文化之春”已持续20年。

  人文交流是两国之间重要的纽带,人文交流也推动着两国经贸交流不断深化扩大。60年间,中法双边贸易额从建交时仅约1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近800亿美元。中法双向投资从无到有,成果丰硕。

  习近平主席在向中法建交60周年招待会发表视频致辞时强调:“要以中法文化旅游年、巴黎奥运会为契机,扩大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要坚持互利共赢,在深化传统合作的同时,积极挖掘绿色产业、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合作潜力,坚持把蛋糕做大,以开放汇聚合作力量、共享发展机遇”。

  回望2023年,一场场文化外交向世界生动展示了中国以文化交流为重要支点,推动双边、多边经济发展,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动实践。

  5月,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举行。百花齐放,礼乐和鸣。中亚各国“就像走亲戚一样,密切交往”。人文交流发展迅速、人民友好往来不断加强。中国在中亚国家开设的孔子学院带动“中国文化热”持续升温,夯实了双方友好交流的社会基础。在此基础上,中哈原油管道、中乌鹏盛工业园、中塔乌公路等合作项目成功建成,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构建起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9月,“民心相通   文化互鉴   合作共赢”中非文化合作交流月系列非洲国家推广发布活动在埃塞俄比亚、南非共和国和坦桑尼亚进行三站,聚焦文化、艺术、旅游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人文交流相关活动,取得丰硕成果。11月中非经贸论坛暨中非文化合作交流月在浙江金华举办,中非旅游合作论坛、2023中国与非洲木雕艺术家创作交流、“婺风盛典”婺剧专场演出等10场丰富多彩的交流互鉴活动,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友好合作,继续推进中非合作走深走实。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到历史峰值2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5%。

  10月,盛会再启。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新朋老友”齐聚一堂,续写2000多年文明记忆,150多个国家共同奏响丝路新乐章。“一带一路”以文明交流为起点,推动经贸合作不断走深走实。

  2013年到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货物贸易累计规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速6.4%,累计双向投资超过3800亿美元,承包工程年均完成营业额约1300亿美元,为相关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为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起强劲动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国人民创造各具特色的文明,先进文化始终引领社会的发展。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现代力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文润德泽金更赤,东方风起日日新。

  回首过去,人文鼎盛、百家争鸣,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呈现出“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

  放眼现在,人民豪迈、阔步前进,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生机勃勃,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文化与经济发展交相辉映。

  展望未来,江山壮丽、前程远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华儿女必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施郑言)

责任编辑:邓纯雪
中国精神365bet体育在线手机版网站©版权所有 365bet手机版客户端-365bet体育在线手机版 365bet手机版客户端-365bet体育在线手机版
Baidu
sogou